編者的話/ 林秀芳
- hkammedia
- 2023年9月7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築福音橋,就是教會主動的佈道策略,透過某種服侍媒介作為教會與外界的接觸點或橋樑,使信主者有管道到人群中,亦使未信者有途徑到教會。當宣教同工初抵宣教工場時,人脈薄弱,一切從零開始,除了要學習語言和適應當地文化與生活外,還要探索如何建立福音橋樑去接觸當地未信的群體,從而建立關係,開展福音工作。
福音橋樑的方式可以上百萬種,各適其適,但主要可歸類為以下幾個:
(一) 從人的需要建立橋樑
「人的需要」,有兩大原則:
第一,是對方所感受到的需要,而非我們認為的需要。基督徒往往認為未信者有屬靈的需要,所以要把上好的福音傳給他們,但未信者卻無此感受與看法,他們感受的需要,可能是實際的問題或目前的需要,我們所定下的福音策略應按他們認為的需要,而非我們認為的需要,否則,他們不會與我們接觸。因此,在訂定方針前,應作實地的訪問調查。
第二,注意社區整體的需要,而非個人的需要。有些個人的需要沒有代表性,若滿足他的需要,只能得着1個人;但若為社區整體的需要,教會便可接觸及得着整個社區。
(二) 從自然關係或人際關係建立橋樑
人際關係可以包括以下四大類:
「血緣」——同家族或親戚;「地緣」——同村鄉里或鄰舍;「業緣」——同一行業或關係行業;「閒緣」——同一閒暇嗜好,如打球、游泳或其他活動。據統計,最常見帶領人信主的方式,是透過親戚、朋友、鄰居的關係。
(三) 從製造「中性地帶」作橋樑
「中性地帶」是指進入教會的踏腳石,減少未信者對進入教會的威脅感及壓力,在一個較中性地點或氣氛中,使他認識基督徒,接觸生命,建立友誼,從而更容易進一步帶入教會。
「中性地帶」可以是:家庭/小組;文化或音樂晚會;迎新會;插花班、烹飪班、太極班等興趣班;郊遊會;專題演講;茶藝品茗會等,在閒話家常中把福音帶出,領他們信主。
橋樑的用處,是從一點到達另一點的「中間媒介」。如果沒有了這個中間媒介,那兩點就沒有辦法連接起來。但是,我們必須緊記,橋樑並非目的,它只是媒介,真正的目的是兩點的接觸。[1]
今期我們邀請了在不同宣教工場的宣教同工,分享他們在工場所選用的福音橋樑及效果,集思廣益之餘,亦與讀者彼此激勵,同心興旺福音!
[1] 林安國:《策成者——差傳策略實踐十三課》(美國:華人福音普傳會,2003),頁44-46。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