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當媽媽,談何容易!當「宣媽」(宣教士子女的媽媽),還要面對很多在工場上的困難與挑戰。有調查顯示,在宣教士流失的原因中,包括婚姻和家庭因素,[1] 我也曾經在這個角色和身份上掙扎無數次,但感恩的是,有很多人與我們同行,給予幫助,以致我們「捱得過去」!
事奉與家庭的拉扯
剛踏入工場,學習語言是我們首要的任務,當時帶着2歲的女兒宣教,找誰照顧她呢?在香港,可以找「四大長老」(祖父母及外祖父母);但在工場,卻要硬着頭皮送女兒到本地幼兒園。當時我們(包括女兒)仍未掌握當地的語言及文化,女兒每天上學哭哭啼啼,結果被老師體罰,我們非常心痛,投訴也無援,也擔心影響了她的學習心理及成長。感恩的是,差會安排了一位香港教育大學的講師與女兒見面,了解她的心理狀況及建議跟進方案,我們從中才學懂幼兒在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及各種能力發展階段,讓我們能到位地幫助她成長。現時,女兒的人際關係及學習表現也很好,感謝神的醫治及憐憫
角色身份的混亂
隨後,第二個小孩出生,我們學習語言的進度再度拖慢,時間的運用出現極度拉扯,當時我感到自己是「四不像」:不像賢妻,沒時間關心丈夫;不像良母,沒時間跟進子女學習進度;不像學生,沒充裕時間做好學習語言的功課;更不像宣教士,沒時間與當地人建立關係。這種「四不像」的光景持續了兩年,令我陷入低潮,但感謝神藉一位短宣隊的教牧以神的說話安慰我。雖然我是「四不像」,但我是神兒女的寶貴身份是永不改變的!與此同時,有兩位肢體在機票上資助我媽媽前來工場幫忙,減輕我們照顧家庭的壓力,好讓我能專心溫習泰語及考試;母會也有兩位姊妹利用假期前來工場,幫忙照顧小孩幾天,好讓我們夫婦能休息及拍拖,彼此禱告、支持及分享,增進感情。
雖然有人會問:「為甚麼你們不聘請本地的傭工幫忙?」能聘請到好的本地傭工,談何容易!泰國人很容易因為自身家庭及經濟問題,在沒有通知下便離職;加上經濟的考慮,「宣媽」仍要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。
獨力承擔的壓力
當然,最大壓力就是當丈夫要到外省幾天去開會或接待短宣隊時,要獨力承擔照顧家庭,那種「叫天不應,叫地不聞」的辛苦及孤單感,真的有苦只有主知道!若工場有本地或宣教同工互相協調幫助,相信可減輕這種壓力;若短宣隊能派一員來幫助「宣媽」,相信更能體會「宣媽」的宣教生活、感受及掙扎。
「宣媽」的生活已有一大籮的壓力及事務要處理,若加上事奉遇困難與苦澀,甚或香港的家人患急病,真的會令整個家庭壓倒!因此,後方弟兄姊妹的關心及支援更顯得重要。幸好,我們身邊有位具輔導背景的牧者能定期關心我們,數間教會的差傳部同工及部員也發起祈禱和關心行動,使我們在這5年多的宣教生活中「捱得過去」!
工場資源的缺乏
最後,與其抱怨莊稼多、工人少,不如自己親身訓練工人。工人在哪?就是我們的子女!感謝神的祝福,讓我成為3位孩子的「宣媽」,雖不算是「虎媽」,但與香港的父母一樣,想子女「琴棋書畫」樣樣得!我並非要他們贏在起跑線,而是很想為天國培訓多一個事奉神的人。然而,在工場上,宣子要學習課外活動比較困難,一是礙於語言,二是課程質素,三是費用,四是物資短缺。在泰國,圖書館非常少,感恩的是後方肢體間中送上中英文圖書、教科書及琴書等,好讓宣子父母有足夠資源幫助孩子學習。當然,因工場限制,宣子父母難免要擔起教練及老師一職。由於我們夫婦過去是教師,所以子女能從我們身上學習彈鋼琴、中文、數學、游泳及各種球類運動。雖然我們算不上專業水平,但至少能彌補他們學習的缺欠。然而,並非所有宣子父母都擁有十八般武藝,加上事奉忙碌,宣子要專注發展技能,倍感困難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你們有感動訓練宣子成為天國人才嗎?透過網上視像方式或親身到工場,也可幫助宣子在學習上發掘潛能。宣子需要你們!
[1]王鈴惠:<宣教士關顧的重要>,跨文化關懷。2022年5月12日存取: https://cccw.care/zh-tw/importance-of-member-care-t/。
Comments